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1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2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孫越:越老,活得越帥!

孫越的人生猶如一場斑斕奇美的夢,前半生在演藝事業開創高峰,後半生在公益事業日日行善。在這場夢裡,他沒有只讓自己快樂,而是讓整個世界都變得美好。 從今之後,只見公益,不見孫越 孫越決心離開演藝界,專心做公益的時候,曾立下誓言「從今以後,只見公益,不見孫越」。他在受訪時態度明確表示,「你在做志工的時候,就要專心做志工,不受外誘。」那種不受外誘的「專心」,一直是他的堅持,不論是做公益還是從事表演。孫越擔任全職終身志工已超過二十五年,這漫長的堅持,可以用「矢志不渝」這四個字來概括。 許多人都曾問他這個問題:「你有沒有想過,如果你繼續拍戲的話,就可以多賺一些錢去幫助別人?」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合乎情理,畢竟他的演藝事業那麼順利,如日中天,如果他願意,這是繼續留在演藝圈很好的理由。但是孫叔叔這麼回答:「這種說法是電影公司老闆說的,結束了就是結束了,說好不拍就是不拍了。」 孫越舉「董氏基金會」另一名終身志工陳淑麗為例,她也是演藝人員,大可以在拍戲之餘做志工,勝過把戲推掉。但因為她知道公益機構的需要,知道董氏基金會在做什麼,透過專業志工,才真正能幫助機構。定位清楚之後,就不會猶豫不決了。 選擇擔任終身義工的作法,使得孫越的公益慈善相較於其他人,顯得單純而專注。做慈善目的是幫助別人,他秉承著這樣的信念,盡最大的能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,並且視個人虛名如浮雲。 一息尚存,就能繼續幹活 一九八三年,當時的《宇宙光》雜誌發起了「送炭到泰北」的行動,參與這個活動可說是孫越的轉捩點。當時他正罹患重病,但他申請了自動出院,帶著導尿管上路。身體健康的人走這樣一段路程尚且嫌勞累,而他是應該臥床休息的住院病人,卻堅持走往中南半島泰國北部的山區。 從台灣到泰國北部的吸毒村,一路上並不舒適,不但行程十分緊湊,舟車勞頓,而且天氣潮熱,衛生條件也很糟。孫越只擔心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延誤行程,他不敢停下腳步,也未要求例外休息一下,堅持走完了整個行程。 泰北吸毒村充斥著貧窮與犯罪,並沒有讓孫越退縮,反而促使他思考,要不要將慈善作為主要事業。在泰北,一個孩子死在孫越的眼前,抱著死去小孩的媽媽沒有哭。那一刻,孫越想的是,人都會死,對這個生病的幼兒,死亡可能是超脫,而我在死前,除了演藝,還能做什麼? 他自省,身為演藝人員,透過掌聲得到肯定,賺了錢,看似滿足,但其實都只是個人所得而已,「我們缺少的是為人做事,不是為觀眾,而是對那些有需要的人,也許他們根本就沒看過我們的電影,但我們就為那份『需要』提供協助。」 當他親身接觸這個世界種種貧困、缺乏、黑暗的角落,也看見了「需要」-來自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並不相識的人的「需要」。他決心排除一切阻力,投向公益,伸出手去碰觸社會底層那些呼喊求救的人。 這趟泰北之行,孫越對公益的體會更實在具體,也願意承擔這個使命。他向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嚴道先生表示,希望成為該會的終身義工,這是他理解的公益,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觀點,才能支撐他做到「只見公益,不見孫越」。 一九八三年他第二次獲得金馬獎,在此之後的六年,他每年四個月拍電影,八個月做公益。到了一九八九年,他已經做了四十年演員,在演藝生涯中到達極致,有一天,他毅然決然鼓起勇氣,告訴另一半孫媽媽,也告訴所有人,「孫越要離開演藝界,專心做公益,不再賺錢了!」 其實孫媽媽一開始並不能理解他,畢竟公益之路實在艱難,而當時他的事業又那樣成功。他反過頭來勸孫媽媽,解釋自己的公益理想,「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,對我們而言,除了錢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,親情、友情、社會的需要,也許感覺是空泛的,很模糊的,但你生於那裡,你願意付出一點心力的話,得到的東西應該比金錢更寶貴。」從此,他便真的不再賺錢,藉著各個公益團體,用心關注著社會裡那些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的需求。 做公益並不輕鬆或光鮮,很多時候面對的是死亡、疾病、貧苦與傷痛。孫叔叔豁達地面對人生每一個轉折,就如同他正面看待當年父親的遺棄,「要謝謝父親在我小時候遺棄我跟母親,因為我在成長中缺了一塊,所以我決定在自己的生命中絕不離棄妻子、兒女。」 孫越從十六歲開始吸菸,菸齡長達三十七年。一九八四年,他拍攝電影「老莫的第二個春天」,當他一個鏡頭完成,自然拿出胸前口袋的菸要點火時,他突然想起,便反省自己,「孫越啊!你知道抽菸對別人有害,你還要再抽嗎?」於是他便戒掉了菸癮。將近四十年的菸癮豈是容易戒的?他也從來沒有公開宣布戒菸,然而當他站在公眾面前的時候,已經戒菸成功,並執著在宣傳禁菸上了。 孫越雖然已經戒菸超過三十年,卻還是飽受「慢性阻塞性肺病」的折磨,這些年他專注於菸害防制,最憂心的是台灣青少年居高不下的吸菸率,所以在癌症手術之後,站出來大聲疾呼,並促成了「大部分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禁菸」的「菸害防制法」修正案的通過。他並未向大眾展示自身疾病的痛苦,而是盡力協助他人,避免重蹈覆轍。他勇於對抗財大勢大的菸草公司,傾全力幫助華人免於菸草的戕害。 孫越沒有任何政黨色彩,因為他認為只有如此,才能拒絕很多邀約,知所取捨,為了自己願意的事而奮鬥。他參加「饑餓三十」,將愛心物資送到非洲;參加「捐血一袋,救人一命」;協助「聯合勸募協會」、「器官捐贈協會」的成立;探訪癌末愛滋病人;隨﹁基督教更生團契﹂定期至各地監獄探訪受刑人︙。在他的公益生涯中,做了各式各樣的工作,關注著社會上各階層的族群,盡力給他們幫助。 作為一個年齡愈來愈大、體力開始走下坡的老人,孫越放棄了安逸與舒適,選擇了奔波與勞累,勇於面對社會的灰暗與破碎,他用真心真情去感染那些弱勢族群,並甘之如飴。 在做了這麼多年的志工之後,公益已經成為孫越生命的一部分,套句他的話來說,便是「一息尚存,就能繼續幹活」。「就一個一九三○年出生的老人而言,能做的其實已經有限,但公益常繫我心,只期望我的棉薄心力能傳遞更多的平安喜樂,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發生。」這是孫越對自己的評價。 當你從夢中醒來,已經走完一生 縱觀孫叔叔走過的路,從童年到從軍到當演員到做公益,從上海到天津最後到台灣,他經歷了諸多滄桑,也創造了無限精彩。他的人生有如天邊雲彩,不可預料,複雜而多變。然而在他走過的這八十五年,有一樣東西始終沒有改變,未來也不會改變,便是他的善良與樂於助人。 他時時刻刻行善,如同「潤物細無聲」的水,當他看到一些人受到他的幫助而改變,他會感到欣慰。有時他也會面對難以想見的挫折,但並不會因為看到負面的結果,便改變自己的規劃與原則,「就像身為爸媽,對孩子的愛,是一份責任。」 孫越時常在修正自己,他願意為了把公益做得更好而改變,但並不會改變自己的初衷,也不會改變助人的善心。孫越拍過很多個公益廣告,他心懷虔誠的相信,世界可以因為他的努力而變得更好、更溫暖,「重要的是目標正確,對於所有的壓力便都能釋懷,因為你知道在做什麼,而不是只為自己。」 孫越已是老人,但他聲音依舊沙啞而有磁性,精神奕奕,談笑風生,幽默風趣。他看透人生,充滿智慧,不役於物,所到之處,總是受人歡迎愛戴。他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看待老年,「要記著,不要讓老人一直覺得快要死了而沮喪,要讓他們想著愈老愈有意思,活得有信心,就會愈老愈帥。」 捨棄演藝事業投身公益的孫越,依舊熱愛電影,常和太太結伴去電影院看院線上檔的新片,有時候一個禮拜要看五場。這輩子他演過兩百多部電影,最多的時候同時軋九部戲。曾有人問他:「會不會後悔離開演藝圈?」他便講起一首顧媚早年的歌:「人說人生如夢,我說夢如人生;短一剎,你快樂你興奮匆匆的一場;你悲哀、你苦惱;帝王的尊嚴、乞丐的窮困、峰上的白雪、海底的奇珍;當你從夢中醒覺,你已走完了人生。」 前半生在演藝事業開創高峰,後半生在公益事業日日行善,這便是孫越的人生,如同一場斑斕奇美的夢,而在這場夢裡,他沒有只讓自己快樂興奮,而是讓整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一點,快樂一點。在走完人生之前,他仍不停地繼續作夢。 摘自《在人間遇見天使》 - See more at: http://bookzone.cwgv.com.tw/topic/details/240#sthash.MCWmT4Zu.dpuf

萬事起頭難,啟動就成功一半

俗語說:「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」每個人都有很多理念、夢想與抱負,而它們為什麼沒有成為現實呢?答案 很簡單,那是因為我們心中都有個搗蛋鬼在作祟,它就是「拖拖拉拉」。 很多人都是在暑假結束的前幾天,才開始瘋狂趕作業。禮拜一要報告,大部分的人都習慣拖到禮拜日晚上才趕著做。由於拖延是人的慣性,洞悉人性的老師或主管, 總會把截止日訂得早一點,預留一些緩衝空間。管理學有一個「吉格勒定律」(Giegler Theory),就是將目標拉 高,即使最後沒有達標,也會達成部分目標。 英國歷史學家帕金森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,發現人們即使是做同一件事,耗費的時間差別可以很大。有人能 在十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,也可以為了消磨時間而花上半 天看報紙,甚至將分類廣告一條一條的讀。一個很忙的人可以花二十分鐘就寄出一疊明信片,而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給遠方的孫女寄張明信片,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──用一個鐘頭找老花眼鏡,再用一個鐘頭挑選明信片,查地址花了半個鐘頭,問候的話寫了一個鐘頭。帕金森定律(Parkinson's Law)認為,工作會自動膨脹,占滿一個人 可用的時間,因為如果時間充裕,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, 或是增添其他項目,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。 這樣看來人是很有彈性的,既可以速戰速決,也能遲遲不動,而生命往往就耗費在拖延之中,這真是很可怕的事,因此我們必須即知即行,才能成就目標。我想到蒸汽火車的原理,火車頭好像一個大水壺,用煤炭加熱讓水滾開,產生出水蒸氣推動活塞,帶動推桿,進而讓輪子轉動。一開始因為要先累積能量,所以速度會比較慢,等到累積了足以啟動的臨界點,火車就能順暢的運行,愈跑愈快。這種暖機的比喻,或許你也曾體會過,一開始確實不容易,等跨過初步的門檻,就會有漸入佳境的感覺。 有位朋友分享自己在冬天早上起床晨跑的故事。他 說:「冬天晨跑最困難的事,就是從溫暖的被窩裡起身, 換上運動服、穿好鞋,打開門走出去。」如果能克服睡 意,順利走出門去跑步,接下來就不難了。跑步速度可以快、可以慢,路徑也可以自己選,因此在走出門的那一刻,你就已經成功晨跑了! 萬事起頭難,若你能克服自己的不習慣、懶惰、害怕,繼續勇敢走下去,就已經成功一大半了。還是國中生的楊楊,每天下課回家就躲到房間打電動,每天會打五、六個小時,媽媽叫他吃飯、做功課、洗澡、做家事,他總是說:「等一下。」不管媽媽怎麼都叫 都不為所動,親子關係非常惡劣。幸好楊楊在卡內基教室裡很願意參與和表現,他承諾老師說:「我每天會減少十五分鐘打電動的時間。」 第一天的十五分鐘,他並不知道要做什麼,就走來走去,一直看手錶。 第二天他減少三十分鐘,一開始也是走來走去,突然間他看到桌子很亂,想說閒著也是閒著,就開始整理凌亂 的桌面。 第三天他減少四十五分鐘,於是走下樓去閒逛,看到 廚房水槽裡的碗筷還沒洗,就洗洗碗,順手把垃圾拿出去倒。 第四天有一個小時的空檔,他發現不打電動其實可以做其他事,就去外面打了一個小時的籃球。 楊楊發現以前的自己總是關在房間裡,現在多了約同學去打球或看電影的機會,感覺也滿好的。他學會分配時 間,念書、幫忙做家事、打電動、和同學一起打球或出去 玩,都是生活的一部分。從前的他是電玩的奴隸,現在的 他成了時間的主人。 讚美比批評有用 以前的心理學著重於「研究病態心理學」與「改善負 面情緒」,但人們逐漸發現,這樣做只是治標,並不能治本;人們不只想要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陷,還希望能找到自己的長處與生命的意義感,那才是快樂的泉源所在。因此,開始有人研究正向心理學與幸福感。 正向心理學的始創人塞利格曼博士(Dr. Seligman) 歸納三千年來各種不同文化的傳統,發現正向心理不外乎以下幾種美德:智慧與知性、勇氣、人道與愛、正義、修 養、心靈的超越。研究指出,人要活得快樂有三個層次, 第一種是享受歡樂的人生,第二種是活出積極、充實的人生,最高層次的快樂是活出有意義的人生。 每個人都喜歡和正向的人在一起。有一次,我和朋友去參加一個飯局,我們被安排在不同的桌次,我在席間分享最近出國碰到的有趣事情,大家就打開話匣子,聊了不少出國的話題。結束後,朋友問我:「你那桌剛剛在聊什 麼?聽你們都笑得很開心。我們那桌的人都在抱怨工作上的事,氣氛好沉悶。」大家都喜歡和正向的人在一起,因為心情會跟著愉快起來;如果被別人當成情緒垃圾桶,本來高興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。 有位大學生在參加卡內基訓練後與我們分享,他發現讚美鼓勵別人讓他的人際關係因此進步很多。他說以前和人打籃球,如果有失分,他都會不經大腦的說:「你豬頭喔!」「屁啦!」「白癡欸!」 他其實並不是真的在罵誰,只是 發洩一下懊惱的情緒,卻沒有顧慮到聽的人的心情,經常得罪別人而不自知。現在如果有失分,他明白批評無用,會改說:「沒關係。」「看下一 球。」一旦隊友得分,他更是直接大聲讚美:「你好厲害!」「太棒了!」「讚喔!」他發現以前隊友被罵臉都會臭臭的,團隊氣氛很差;現在被讚美、鼓勵,臨場穩定 度反而比較好。 「以前我都要到處找人,才能把隊友找齊,現在大家 都主動跑來跟我組隊。」這位同學把不批評、不責備、不抱怨,以及給予人讚美與肯定,實際用在日常生活中,並 因此感受到正向力量的不可思議。 其實,讚美與肯定不光只是用在打球或玩遊戲,你身 邊的親朋好友也都需要讚美。 美國第一位台灣裔的NBA籃球員林書豪,他擁有很正面的特質,並鼓勵了很多人。林書豪的職籃生涯比別人 晚,雖然原本只是板凳球員,並未受到球隊的重視,但他 仍舊不斷練習,保持自己的體力並加強球技。因此,當他有機會上場,便在比賽中大放異采,一躍成為球隊重要的後衛,創造出大家為之風靡的「林來瘋」旋風。 後來,林書豪碰到難以避免的職業傷害,只能耐心等待復原和不確定的球季。除了信仰的支持外,每一次的挑戰和顛簸,也讓他學會以正面的態度看待挫折,全力以赴做自己能做的事,然後將成敗交給上帝。等受傷痊癒之後,他便恢復上午球場練習一個半小時、舉重一個半小 時,下午再進行籃球賽與投籃練習,一天六小時、一週六天的訓練,幾乎沒有間斷過。 即使處在逆境之中,我們仍可以透過規律的生活、運動、自我激勵和信仰,讓自己獲得正向的能量。 保持正面信念,就是在心中點起一盞不熄滅的火。不被負面情緒淹沒,並且用信念和行動去翻轉現狀的人,到哪裡都會受人歡迎。 我曾與一位職涯專家聊天,他告訴我他協助企業徵才,有許多企業叫苦連天,說很多工作找不到適合的人。很多精密機械生產線需要技術人員,入行工作薪水平 均可以到30K,但是沒有人要做。因為大部分的應徵者喜歡在辦公室吹冷氣,比較不願意做辛苦的現場工作(或一般人所稱的「黑手」)。聽完這位專家的實務分享,我體會到,即使大環境不佳,只要你願意保持正面的信念,了解相關資訊,也能夠在黑暗中看見光亮,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。 若將正向特質應用在人際的相處上,以讚美、鼓勵 代替抱怨,別人一定會被你激勵,並對你留下好印象。想一想,一個小小孩在學走路的時候,即使走得不穩、跌跌撞撞,我們都會給他拍手和鼓勵,很開心的稱讚:「你好棒!再多走幾步。」可是,當我們碰到大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,卻不會像鼓勵小小孩一樣熱情的激勵他。 摘自《在偉大的航道上,逐夢》 - See more at: http://bookzone.cwgv.com.tw/topic/details/398#sthash.NEC3PbPI.dpuf

四百英尺外的王者

四百英尺外的王者 高國輝、卓子傑 著 書衣版 首批限量隨書贈品精美酷卡已贈送完畢 人生的一切經歷、 一切成果,絕對不是偶然 關鍵全在於你自己想怎麼去做! 「轟!」一記全壘打既高且遠地,飛越四百英尺,直接奔向無垠青空。 全場兩萬人屏住氣息,此刻大家全忘了這位身高一八七公分、體型壯碩,今天要過三十歲生日的「他」,曾在四年前足踝脫臼、小腿骨折;兩年前更在脊椎上裝了固定支架──上述任何一項,都足以讓運動員告別職業生涯。 在中華職棒史上,擊出單季最多全壘打的「這個人」,就此破除了名將布雷建立了八年,無人能解的「三十三」魔咒──接著又把單季全壘打數,推進至三十九支,打造了所謂的「國輝障礙」。 高國輝──這顆今日棒壇冉冉上升的超新星,是怎樣由花蓮鄉下用野菜配飯的窮孩子,生長成萬眾矚目、英俊挺拔的棒球情人?他在旅美打球的過程中,是怎樣從無到有、積累經驗;即便遭受到危及職業生命的重大傷害,仍不輕易言敗、打死不退?最後他如何在困境中、持續自我激勵,以一貫的沉默與溫和,打破多年無人超越的紀錄,最終榮登全壘打王寶座? 每個人的心中,都有一個高國輝! 是的。這個故事,講的就是你我心中那個,不曾或忘的偉大夢想。 本書講的是高國輝在成名前,歷經的挫折和育成,他如何憑空為四兄弟開拓出一條職業棒球之路;也講他在成名後怎麼面對鎂光燈,在家庭與工作之中取得平衡;最後又是怎樣在激烈的比賽節奏中,克服種種限制,力求做個稱職的丈夫和父親。 自認出身貧寒、卻力爭上游的人,肯定能在本書中,讀到與自身相似的人生經歷;曾經徬徨失措者,書中情境則必然能引發共鳴,激發人性內在的力量,進而受到鼓舞、穿越低谷;對於已經走出逆境、面向光明的人,透過本書更能理解該如何靜心思索、發揮潛能,做最好的自己!

如果喜歡花,就去當園丁吧 塩見直紀

投入自己喜歡的事,讓它變成人生的武器 如果喜歡花, 就去當園丁 《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(The Artist's Way)》(朱里亞.卡麥龍(Julia Cameron)著)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我,書中鼓勵大家努力去發現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被埋沒的真正自我。 在當今的時代,每個人都應該保有一顆相信自己的心,為他人發揮自己的天賦。 印度的思想家吉杜‧克里希那穆提(Jiddu Krishnamurti)曾經說,「如果喜歡花,就去當園丁。做自己喜歡的事時,沒有恐懼,沒有比較,也沒有野心,只有愛」。不需要別人命令,就會廢寢忘食的全心投入。 別讓自己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逐漸被埋沒,喚醒自己真正喜歡的事。 我經常回味這位優秀哲學家的話,每次都會想起農家民宿「保持原貌」的芝原絹女士(七十五歲)。有一次,我因為某個機緣造訪了芝原家,芝原女士對我說:「這裡暑假會開放,你可以帶小孩子和學生來這裡玩。」我立刻建議她:「你可以在這裡開民宿。」當時,她丈夫去世才半年。如果我早知道這個消息,可能就不會去叨擾她,但一切或許都是上天的安排,如今,芝原女士的民宿就像是一個避風港,接納了很多在這個時代感到迷茫的年輕人。 她的丈夫去世之前,留下了十年份的木柴,芝原女士打算在用完這些木柴的十年期間,繼續經營農家民宿,她丈夫最喜歡的五右衛門浴(在火爐上放一個鑄鐵製浴缸,直接用火把水燒熱後入浴。) 最受客人的喜愛。芝原女士在七十歲時找到了自己的天職。綻放光芒的人最美麗,綾部有很多富有創造力的老太太,這裡或許可以成為最先進的城鎮榜樣。 遇見芝原女士後,我的人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。 雪月花之心 冬雪、秋月和春花是日本大自然美景的代表。 熟知日本文化的栗田勇先生說,雪代表時間的流逝,月代表空間和場所,花代表存在,雪月花就是努力活在當下,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和所有生命的真實寫照。「世界上唯一的花」、「只在這裡綻放的花」,這些把人比喻成花的歌曲深深打動了活在當下的人,今後,「綻放屬於自己的花」將繼續成為很重要的時代關鍵字。 希望每個人能夠不忘感恩,慢慢走過這個世上的春夏秋冬,綻放小花,結出小果實。 和我住在同一個村落,學習池坊華道的山下和典先生(五十九歲)曾經教我插花的精神。之前,在廢校的母校豐里西小學體育館召開有關活化地區的研討會時,曾經請山下先生來插花。我告訴山下先生,研討會的主題是郊山,山下先生立刻根據「只使用山野的花草」這個概念,完成了很出色的插花作品。山下先生的作品令我對插花這件事大為改觀,我並不是否定買花回來插這件事,而是覺得大自然是素材的宇宙,花的生命力也完全不同。 山下先生說,「插花要用腳」。他清楚知道目前的季節,哪裡有什麼素材? 現在的季節開什麼花? 半年後有什麼好花,三年後會有很有意思的素材。他的腦袋裡有一張關於這些素材的地圖。 山下先生是公民館活動的文化部長,也是地區的老師,向小孩子傳授花道的精神。在當今的時代,感受和發揮這個世界恩惠的能力,才是真正重要的力量。 日本到處充滿寶藏,半農半X的半農,完全符合雪月花的精神。 摘自《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》 - See more at: http://bookzone.cwgv.com.tw/topic/details/661#sthash.aXJutPh0.dpuf

從人生的終點開始思考 大田正文

有錢人想的是…… 我參加了一個由年長富人組成的聚會。 這個聚會的成員,即使建立財富的手段各有不同,或許靠事業,或許靠投資,但他們大多已經擁有就算以後都不工作也能安享晚年的資產。 我因為想知道這個聚會的成員,之所以能建立財富的根本「價值觀」為何,所以經常請教他們:「從結論來說,您建立了龐大的財富,您能否告訴我,在根本的思考模式上,您覺得最重要的一項要素是什麼?」 不可思議的是,無關年齡、性別、職業,他們的答案竟然都一樣。 「最重要的事,就是在還不曾想過自己會死、多的是時間的年輕時期,就先思考自己即將在世上消失的那一刻,會想要『在哪裡』、『在誰的包圍下』、『為這個世界留下什麼』、『如何從這世上離開』,然後,從那一刻開始往回推算、思考現在該怎麼活。 「這麼一來,你自然會知道『現在、此刻』,自己應該做什麼。 「只要明確地決定『在人生的終點想要有什麼樣的結果』,途中的路程,只要你覺得正確,無論選哪一條路都沒有關係。因為無論走哪一條路,只要決定了目標,最終就能到達那裡。 「最不幸的是,目標不明確,結果到了人生的尾聲才後悔『我的人生不該是這樣』。這也不難理解。如果不知道人生的目標,等到發覺時,有可能早就遠離原本應該到達的目標,反而接近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目標。 「……但是,這世上的人,絕大多數都在過著後悔的人生啊! 」「人在年輕時,因為人生還很漫長,不會去思考死亡,也就是人生的終點。而當自己發覺其實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時,通常人生都已經所剩無幾了。」 人生終點的風景 我想起了我二十幾歲時,在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場合裡,某位六十歲男性也跟我說過一模一樣的話。 「我的夢想就是在我死的時候,能有很多人來參加我的葬禮,多到都擠不進告別式會場。」 說真的,當時我只是覺得,「這位歐吉桑竟然說自己的夢想是臨終時要如何如何,他到底在說什麼啊?」完全不了解這些話的意義。 不過,現在我終於明白了,他也是想著生命的終點,然後活在當下。 從人生的終點開始思考,現在應該利用休活時間來實現什麼目標,這件事會是你今後培養以一己之力生存下去的能力時,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。 請你也一定要仔細思考,你在人生落幕時希望「在哪裡」、「在誰的包圍下」、「為這個世界留下什麼」、「如何離開這個世界」。 摘自《fun假就有fun人生》 - See more at: http://bookzone.cwgv.com.tw/topic/details/3889#sthash.LozCEUdo.dpuf

不依賴手機和名牌,找到療癒孤獨的方式

歐洲很大,我為什麼會選擇去巴黎?當有人這麼問我時,我的回答很簡單。因為巴黎是哲學之都。 我認為日本終將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,而成熟並非只是指經濟方面的成熟或高齡化而已。在成熟的社會中,大家一窩蜂追求的目標,都會漸漸失去意義,每個人必須了解自己想要追求什麼,不僅要自己思考「人生」,也要有自己的「人生哲學」。 為什麼巴黎人那麼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?我認為哲學的修養使得巴黎人自幼就重視溝通。許多巴黎人都認為,「人從降臨人世到迎接死亡的那一刻,就無法完全真正了解他人」,這種絕對孤獨的人生觀普遍存在每個巴黎人的內心,也許這正是成熟社會對人的基本認識。 也因為如此,他們才會努力思考「如何才能讓難以相互了解的人們共同得到幸福」,所以他們重視美食,享受知性談話,樂於共享幸福時光,無時無刻都在日常生活中摸索這些方法。 我發現,原來日本傳統的一元化價值觀既方便,又輕鬆,每個人都不需要思考,只要接受社會認定的「正確答案」,努力朝那個方向奔跑,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。 但是,在成熟的社會中,這種圖形識別或是單一刻板的價值觀落伍了。因為即使每個人都追求這樣的價值觀,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幸福。而且,即使得到了也不見得可以讓「大家一起」感受幸福。也就是說,人生是開放的,沒有可以保證所有人都能幸福的「一般解」,也沒有跟著某個人走,就一定可以幸福的「榜樣」。 想要得到幸福,就必須先用自己的方式定義「什麼是幸福」。這才是成熟社會應有的現象,而這也是至今仍在追求「正確榜樣」的日本人愈來愈不安的原因。我去巴黎的時候,日本經濟還沒有現在這麼糟糕,日本人的價值觀也不像現在這麼搖擺不定,但是,日本確實漸漸走向了成熟社會,當今的日本比當年更加強烈地要求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」。 如今,有愈來愈多人尋求「心靈的依靠」。「手機」簡訊的流行就是最好的說明。放眼全世界,恐怕很少有一個國家像日本這樣,全民都在玩手機,可見日本人的內心有多麼寂寞和不安。因為對孤獨感到恐懼害怕,才會如此渴望和別人產生交集。 日本人對名牌的異常崇尚,也是顯而易見的證明。手拿愛瑪仕、古馳,就好像拿到了可以加入具有共同價值團體的入場券,取得了擠進特定社群的參加權。我認為名牌精品在日本已經變成一種「制服」,只要有了「制服」,就等於有了一目了然的標識,可以被社會接納。 在歐洲社會,有其他的社會功能可以緩和這種對孤獨的不安,那就是宗教。 在歐洲,宗教是人們心靈的依靠,除了產業社會以外,以教堂為中心的社群在社區、社會的每個角落發揮著功能,成為連結個人和社會的媒介社團,但歐洲人並不是完全依附宗教,而是妥善加以運用,讓宗教成為自我療癒、寬恕和鼓勵自己行動的工具。 一位法國朋友曾經這麼對我說: 「雖然大部分法國人都是基督徒,但長大之後,我們就漸漸少去教堂了,只有參加婚禮或葬禮時才會去,但生了孩子之後,又會每個星期去教堂報到。因為孩子除了學校和家庭以外,還需要有其他的空間。」 我認為在歐洲社會中,宗教發揮了理想的功能。但在日本,手機和名牌的社群代替了宗教應該發揮的功能,當然,我無意否定手機和名牌。但是,我認為大家必須認識到手機、名牌或是宗教對自己發揮了何種功能。因為,除了孤獨以外,我們還將面對年華老去。 摘自《愈活愈自在》 - See more at: http://bookzone.cwgv.com.tw/topic/details/242#sthash.y19oSSLX.dpuf

Share

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