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越的人生猶如一場斑斕奇美的夢,前半生在演藝事業開創高峰,後半生在公益事業日日行善。在這場夢裡,他沒有只讓自己快樂,而是讓整個世界都變得美好。
從今之後,只見公益,不見孫越
孫越決心離開演藝界,專心做公益的時候,曾立下誓言「從今以後,只見公益,不見孫越」。他在受訪時態度明確表示,「你在做志工的時候,就要專心做志工,不受外誘。」那種不受外誘的「專心」,一直是他的堅持,不論是做公益還是從事表演。孫越擔任全職終身志工已超過二十五年,這漫長的堅持,可以用「矢志不渝」這四個字來概括。
許多人都曾問他這個問題:「你有沒有想過,如果你繼續拍戲的話,就可以多賺一些錢去幫助別人?」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合乎情理,畢竟他的演藝事業那麼順利,如日中天,如果他願意,這是繼續留在演藝圈很好的理由。但是孫叔叔這麼回答:「這種說法是電影公司老闆說的,結束了就是結束了,說好不拍就是不拍了。」
孫越舉「董氏基金會」另一名終身志工陳淑麗為例,她也是演藝人員,大可以在拍戲之餘做志工,勝過把戲推掉。但因為她知道公益機構的需要,知道董氏基金會在做什麼,透過專業志工,才真正能幫助機構。定位清楚之後,就不會猶豫不決了。
選擇擔任終身義工的作法,使得孫越的公益慈善相較於其他人,顯得單純而專注。做慈善目的是幫助別人,他秉承著這樣的信念,盡最大的能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,並且視個人虛名如浮雲。
一息尚存,就能繼續幹活
一九八三年,當時的《宇宙光》雜誌發起了「送炭到泰北」的行動,參與這個活動可說是孫越的轉捩點。當時他正罹患重病,但他申請了自動出院,帶著導尿管上路。身體健康的人走這樣一段路程尚且嫌勞累,而他是應該臥床休息的住院病人,卻堅持走往中南半島泰國北部的山區。
從台灣到泰國北部的吸毒村,一路上並不舒適,不但行程十分緊湊,舟車勞頓,而且天氣潮熱,衛生條件也很糟。孫越只擔心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延誤行程,他不敢停下腳步,也未要求例外休息一下,堅持走完了整個行程。
泰北吸毒村充斥著貧窮與犯罪,並沒有讓孫越退縮,反而促使他思考,要不要將慈善作為主要事業。在泰北,一個孩子死在孫越的眼前,抱著死去小孩的媽媽沒有哭。那一刻,孫越想的是,人都會死,對這個生病的幼兒,死亡可能是超脫,而我在死前,除了演藝,還能做什麼?
他自省,身為演藝人員,透過掌聲得到肯定,賺了錢,看似滿足,但其實都只是個人所得而已,「我們缺少的是為人做事,不是為觀眾,而是對那些有需要的人,也許他們根本就沒看過我們的電影,但我們就為那份『需要』提供協助。」
當他親身接觸這個世界種種貧困、缺乏、黑暗的角落,也看見了「需要」-來自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並不相識的人的「需要」。他決心排除一切阻力,投向公益,伸出手去碰觸社會底層那些呼喊求救的人。
這趟泰北之行,孫越對公益的體會更實在具體,也願意承擔這個使命。他向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嚴道先生表示,希望成為該會的終身義工,這是他理解的公益,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觀點,才能支撐他做到「只見公益,不見孫越」。
一九八三年他第二次獲得金馬獎,在此之後的六年,他每年四個月拍電影,八個月做公益。到了一九八九年,他已經做了四十年演員,在演藝生涯中到達極致,有一天,他毅然決然鼓起勇氣,告訴另一半孫媽媽,也告訴所有人,「孫越要離開演藝界,專心做公益,不再賺錢了!」
其實孫媽媽一開始並不能理解他,畢竟公益之路實在艱難,而當時他的事業又那樣成功。他反過頭來勸孫媽媽,解釋自己的公益理想,「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,對我們而言,除了錢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,親情、友情、社會的需要,也許感覺是空泛的,很模糊的,但你生於那裡,你願意付出一點心力的話,得到的東西應該比金錢更寶貴。」從此,他便真的不再賺錢,藉著各個公益團體,用心關注著社會裡那些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的需求。
做公益並不輕鬆或光鮮,很多時候面對的是死亡、疾病、貧苦與傷痛。孫叔叔豁達地面對人生每一個轉折,就如同他正面看待當年父親的遺棄,「要謝謝父親在我小時候遺棄我跟母親,因為我在成長中缺了一塊,所以我決定在自己的生命中絕不離棄妻子、兒女。」
孫越從十六歲開始吸菸,菸齡長達三十七年。一九八四年,他拍攝電影「老莫的第二個春天」,當他一個鏡頭完成,自然拿出胸前口袋的菸要點火時,他突然想起,便反省自己,「孫越啊!你知道抽菸對別人有害,你還要再抽嗎?」於是他便戒掉了菸癮。將近四十年的菸癮豈是容易戒的?他也從來沒有公開宣布戒菸,然而當他站在公眾面前的時候,已經戒菸成功,並執著在宣傳禁菸上了。
孫越雖然已經戒菸超過三十年,卻還是飽受「慢性阻塞性肺病」的折磨,這些年他專注於菸害防制,最憂心的是台灣青少年居高不下的吸菸率,所以在癌症手術之後,站出來大聲疾呼,並促成了「大部分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禁菸」的「菸害防制法」修正案的通過。他並未向大眾展示自身疾病的痛苦,而是盡力協助他人,避免重蹈覆轍。他勇於對抗財大勢大的菸草公司,傾全力幫助華人免於菸草的戕害。
孫越沒有任何政黨色彩,因為他認為只有如此,才能拒絕很多邀約,知所取捨,為了自己願意的事而奮鬥。他參加「饑餓三十」,將愛心物資送到非洲;參加「捐血一袋,救人一命」;協助「聯合勸募協會」、「器官捐贈協會」的成立;探訪癌末愛滋病人;隨﹁基督教更生團契﹂定期至各地監獄探訪受刑人︙。在他的公益生涯中,做了各式各樣的工作,關注著社會上各階層的族群,盡力給他們幫助。
作為一個年齡愈來愈大、體力開始走下坡的老人,孫越放棄了安逸與舒適,選擇了奔波與勞累,勇於面對社會的灰暗與破碎,他用真心真情去感染那些弱勢族群,並甘之如飴。
在做了這麼多年的志工之後,公益已經成為孫越生命的一部分,套句他的話來說,便是「一息尚存,就能繼續幹活」。「就一個一九三○年出生的老人而言,能做的其實已經有限,但公益常繫我心,只期望我的棉薄心力能傳遞更多的平安喜樂,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發生。」這是孫越對自己的評價。
當你從夢中醒來,已經走完一生
縱觀孫叔叔走過的路,從童年到從軍到當演員到做公益,從上海到天津最後到台灣,他經歷了諸多滄桑,也創造了無限精彩。他的人生有如天邊雲彩,不可預料,複雜而多變。然而在他走過的這八十五年,有一樣東西始終沒有改變,未來也不會改變,便是他的善良與樂於助人。
他時時刻刻行善,如同「潤物細無聲」的水,當他看到一些人受到他的幫助而改變,他會感到欣慰。有時他也會面對難以想見的挫折,但並不會因為看到負面的結果,便改變自己的規劃與原則,「就像身為爸媽,對孩子的愛,是一份責任。」
孫越時常在修正自己,他願意為了把公益做得更好而改變,但並不會改變自己的初衷,也不會改變助人的善心。孫越拍過很多個公益廣告,他心懷虔誠的相信,世界可以因為他的努力而變得更好、更溫暖,「重要的是目標正確,對於所有的壓力便都能釋懷,因為你知道在做什麼,而不是只為自己。」
孫越已是老人,但他聲音依舊沙啞而有磁性,精神奕奕,談笑風生,幽默風趣。他看透人生,充滿智慧,不役於物,所到之處,總是受人歡迎愛戴。他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看待老年,「要記著,不要讓老人一直覺得快要死了而沮喪,要讓他們想著愈老愈有意思,活得有信心,就會愈老愈帥。」
捨棄演藝事業投身公益的孫越,依舊熱愛電影,常和太太結伴去電影院看院線上檔的新片,有時候一個禮拜要看五場。這輩子他演過兩百多部電影,最多的時候同時軋九部戲。曾有人問他:「會不會後悔離開演藝圈?」他便講起一首顧媚早年的歌:「人說人生如夢,我說夢如人生;短一剎,你快樂你興奮匆匆的一場;你悲哀、你苦惱;帝王的尊嚴、乞丐的窮困、峰上的白雪、海底的奇珍;當你從夢中醒覺,你已走完了人生。」
前半生在演藝事業開創高峰,後半生在公益事業日日行善,這便是孫越的人生,如同一場斑斕奇美的夢,而在這場夢裡,他沒有只讓自己快樂興奮,而是讓整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一點,快樂一點。在走完人生之前,他仍不停地繼續作夢。
摘自《在人間遇見天使》
- See more at: http://bookzone.cwgv.com.tw/topic/details/240#sthash.MCWmT4Zu.dpu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