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不依賴手機和名牌,找到療癒孤獨的方式

歐洲很大,我為什麼會選擇去巴黎?當有人這麼問我時,我的回答很簡單。因為巴黎是哲學之都。 我認為日本終將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,而成熟並非只是指經濟方面的成熟或高齡化而已。在成熟的社會中,大家一窩蜂追求的目標,都會漸漸失去意義,每個人必須了解自己想要追求什麼,不僅要自己思考「人生」,也要有自己的「人生哲學」。 為什麼巴黎人那麼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?我認為哲學的修養使得巴黎人自幼就重視溝通。許多巴黎人都認為,「人從降臨人世到迎接死亡的那一刻,就無法完全真正了解他人」,這種絕對孤獨的人生觀普遍存在每個巴黎人的內心,也許這正是成熟社會對人的基本認識。 也因為如此,他們才會努力思考「如何才能讓難以相互了解的人們共同得到幸福」,所以他們重視美食,享受知性談話,樂於共享幸福時光,無時無刻都在日常生活中摸索這些方法。 我發現,原來日本傳統的一元化價值觀既方便,又輕鬆,每個人都不需要思考,只要接受社會認定的「正確答案」,努力朝那個方向奔跑,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。 但是,在成熟的社會中,這種圖形識別或是單一刻板的價值觀落伍了。因為即使每個人都追求這樣的價值觀,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幸福。而且,即使得到了也不見得可以讓「大家一起」感受幸福。也就是說,人生是開放的,沒有可以保證所有人都能幸福的「一般解」,也沒有跟著某個人走,就一定可以幸福的「榜樣」。 想要得到幸福,就必須先用自己的方式定義「什麼是幸福」。這才是成熟社會應有的現象,而這也是至今仍在追求「正確榜樣」的日本人愈來愈不安的原因。我去巴黎的時候,日本經濟還沒有現在這麼糟糕,日本人的價值觀也不像現在這麼搖擺不定,但是,日本確實漸漸走向了成熟社會,當今的日本比當年更加強烈地要求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」。 如今,有愈來愈多人尋求「心靈的依靠」。「手機」簡訊的流行就是最好的說明。放眼全世界,恐怕很少有一個國家像日本這樣,全民都在玩手機,可見日本人的內心有多麼寂寞和不安。因為對孤獨感到恐懼害怕,才會如此渴望和別人產生交集。 日本人對名牌的異常崇尚,也是顯而易見的證明。手拿愛瑪仕、古馳,就好像拿到了可以加入具有共同價值團體的入場券,取得了擠進特定社群的參加權。我認為名牌精品在日本已經變成一種「制服」,只要有了「制服」,就等於有了一目了然的標識,可以被社會接納。 在歐洲社會,有其他的社會功能可以緩和這種對孤獨的不安,那就是宗教。 在歐洲,宗教是人們心靈的依靠,除了產業社會以外,以教堂為中心的社群在社區、社會的每個角落發揮著功能,成為連結個人和社會的媒介社團,但歐洲人並不是完全依附宗教,而是妥善加以運用,讓宗教成為自我療癒、寬恕和鼓勵自己行動的工具。 一位法國朋友曾經這麼對我說: 「雖然大部分法國人都是基督徒,但長大之後,我們就漸漸少去教堂了,只有參加婚禮或葬禮時才會去,但生了孩子之後,又會每個星期去教堂報到。因為孩子除了學校和家庭以外,還需要有其他的空間。」 我認為在歐洲社會中,宗教發揮了理想的功能。但在日本,手機和名牌的社群代替了宗教應該發揮的功能,當然,我無意否定手機和名牌。但是,我認為大家必須認識到手機、名牌或是宗教對自己發揮了何種功能。因為,除了孤獨以外,我們還將面對年華老去。 摘自《愈活愈自在》 - See more at: http://bookzone.cwgv.com.tw/topic/details/242#sthash.y19oSSLX.dpuf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Share

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